Algorithm - BFS(Breadth-first Search)(ch22.1 22.2)

Graph algorithm 符號說明

Graph用G=(V,E)來表示,V是Vertex的縮寫,也就是頂點。E是Edge的縮寫,也就是邊。理解V和E分別是頂點和邊之後,就不難理解Graph是由點和邊構成,所以表示成G=(V,E)。從頂點u到頂點v的一個邊則用(u,v)來表示。

表示Graph G=(V,E)有兩種方式,分別是adjacent matrix與adajecent list。比較常用adjacent list來表示graph,因為它花費的cose比較小。表示一個儲存Graph中鄰近u的所有頂點的adjacent list,用Adj[u]來表示。

Breadth-first Search(寬度優先搜尋)

Minimum spanning tree中的Prim演算法和單一來源最短路徑問題中的dijkatra演算法都使用類似BFS的演算法的方法。BFS有系統的搜尋Graph G=(V,E)的邊來發現可以從Source(起始點,之後縮寫成S)到達的每個頂點。

BFS-Tree的建構

BFS-Tree : 產生一棵以S為根的BFS-Tree來包含所有可到達的頂點。

  1. 最初只包含他的根,即來源頂點S。
  2. 每當掃瞄一個已經被發現的頂點u的adjacent list時,發現有白色的頂點V,麼頂點V和邊(u,v)就會被加入樹中。因為經由u才找到v,所以稱u是v的predecessor(先輩)或稱為parent。

頂點上的資料結構

每個頂點儲存了一些屬性(attribute)來幫助實現BFS-Tree。
u.color - 表示頂點u的顏色
u.π - predecessor vertex,用來紀錄頂點的先輩。
u.d - 儲存起點s到u點的距離

除了頂點的資料結構之外,還需要一個queue來管理灰色的頂點,代號Q

BFS將頂點塗成白色、灰色與黑色來區分他們的狀態。
白色代表未造訪過。
黑色代表所有鄰近的頂點都被發現了。
灰色則是介於兩者之間。
一個頂點在第一次造訪的時候,從白色變成灰色或黑色,稱為discover(被發現)。

BFS演算法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BFS(G,s)
1. for each vertex u ∈ G.V - {s}
2. u.color == WHITE
3. u.d = INF
4. u.pi = NIL
5. s.color = GRAY
6. s.d = 0
7. s.pi = NIL
8. Q = ∅
9. ENQUEUE(Q,s)
10. while Q ≠ ∅
11. u = DEQUEUE(Q)
12. for each v ∈ G.Adj[u]
13. if v.color == WHITE
14. v.color = GRAY
15. v.d = u.d + 1
16. v.pi = u
17. ENQUEUE(Q,v)
18. u.color = BLACK

程式說明: 1-9行是程式初始化。1-4行,將在Graph中頂點塗成白色,意思是未探索過。因為所有的點還未走訪過,所以把d設為INF代表的意思是無限大。還沒有predecessor所以先設為nill,代表空的意思。5-7行設定來源頂點s為灰色,d的定義是離s的距離有多遠,s離s的距離是0,所以設為0。來源點s沒有先輩,所以設為null。8-9行把Q這個queue初始化,裡面只存放來源頂點s。

第10-18行被一個while迴圈包住,當沒有灰色頂點的時候才會跳出,也就是當Q中沒有存放任何灰色頂點,Q=null時才會結束。
第11-12行,從Q中取出一個灰色頂點u。把u的相鄰邊,也就是這個頂點u的adjacent list中儲存的相鄰頂點v(可能有很多個),用for迴圈一一讀出來。13-17行,如果取出的頂點是白色,那就把它塗成灰色,標記他為造訪過的頂點。距離+1。pi先輩設為u。把v加入到Q中。最後頂點u的所有鄰近的頂點都被發現了,所以設為黑色。

時間複雜度

2014-06-11_115545.jpg

參考資料

ycp cs 360
Introduce to algorithm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