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模型如何運作
來談談 AI 模型是如何運作的。
你可以把它們想成超強、通用的 API 端點。就像你會整合 Stripe API 來處理付款,或使用 Twilio 發送簡訊一樣,你可以呼叫 AI 模型來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。
最大的差別是:你無法保證每次都得到相同的結果。
決定性 vs. 機率性#
傳統軟體具備決定性。給定相同輸入,如果你再次執行程式,會得到相同的輸出。開發者已明確撰寫程式碼來處理既定的流程。
AI 模型不是如此。它們具備機率性。這表示在相同輸入下,模型可能走上多種不同的路徑。

建立 AI 心智模型的第一個重點是:不要假設每次都保證會得到相同答案。
當 AI 模型決定選擇一條路徑時,它如何決定要輸出什麼?在底層,這些模型會依據兩件事來預測下一段要回應的文字:
- 模型所「訓練」過的資訊
- 你提供給模型作為輸入的內容,稱為「提示」(prompt)
例如,讓我們問 AI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:
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? Respond with a single word.
根據我的「輸入」,模型會嘗試預測下一個要顯示的字。試著多執行幾次上面的提示。留意兩件重要的事:
- 即使是相同的模型與提示,也可能對同一問題給出不同的回應
- 模型有時不會完全遵循你的指示
即便你明確要求,你也可能得不到單字的回應。
哪一項敘述最能描述 AI 模型的回應?
它們具備決定性,對相同輸入會給出相同結果。它們具備機率性,即使使用相同提示,每次執行也可能不同。只有在供應商重新訓練模型時才會改變。它們取決於你的 API 金鑰,而不是提示。
選擇模型#
如何判斷該用哪個模型?
AI 模型在智能程度、回應速度、成本與專業領域上各不相同。有些模型速度快、成本低,但無法解決需要更多推理的深層技術問題。
也有模型較慢、成本較高,但在面對更複雜的任務時,能「思考」更久、處理更深入。

最理想的是同時極聰明、極快速、且價格親民的模型。這樣的模型今天是否存在,取決於你的使用場景。
在軟體開發上,現有模型已能勝任各類程式開發工作。
幾乎每個月都有新模型推出,AI 的前沿水準也在持續刷新。這表示你可以期待更聰明的模型,未來在解決程式設計、規劃與其他軟體開發相關任務上更為出色。
多模態
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(即「多模態」)與模型互動。例如,透過文字與聊天機器人交流、生成影像、與虛擬 AI 對話,甚至依提示生成影片。
模型品質正快速提升,因此留意最新的模型發佈很重要。舉例來說,幾年前的影片生成模型效果不佳,但現在已相當逼真。
在開發軟體時,使用不同模態可能包括:
- 使用文字描述你想打造的產品或功能,與 AI 協作擬定計畫
- 使用圖片分享你要建立的 UI 雛形或設計,或在間距或配色不理想時向 AI 模型提供回饋
- 使用語音將口述內容轉錄為 AI 模型的輸入,免去手動輸入冗長或詳細指令
在談如何有效使用 AI 模型之前,先了解它們的限制會更有幫助。讓我們在下一課深入探討。